不看,都知道它必入华语十佳片!
江湖。
有人掀浪,就有人隐去。
任何地方,都存着一个不老的江湖神话。
这一次神话在山西。
Sir今天,就要说说这部100%锁定今年华语十佳的——
《江湖儿女》
贾樟柯第九部剧情长片。
一如既往,得慢慢品——
江湖,二爷,以及主食
江湖,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江河湖海。
最初起源于春秋道家之说。
Sir猜你也听过三万遍了——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出自庄子的《大宗师》。
通俗点说,就是泉水干了,两条鱼躺在地上冲对方大喘气、吐唾沫,借着湿气,苟且活着。
靠恶心对方活着,不能更惨了吧,不如一开始就在广阔的海里,当谁也没见过谁,多自在。
港片圣经《东方不败》告诉我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儿女》一上来,就给了你一车人。
一车2001年的山西县城老百姓,这是导演当年随手拍下的真实素材,他们疑惑地看着导演的摄像机。
这就是那一年的江湖。
然后两条“鱼”跃出——
镜头慢慢推进到车尾,女主角巧巧(赵涛 饰)就坐在这里,那时候,她还不是江湖人。
男主角斌哥(廖凡 饰)出场在麻将馆,一边自摸,一边调解帮派间的纷争。
多大点事,就是老赖欠钱不还死不认账。
“去,把二爷请来。”
关公像一摆,老赖,不敢说话了。
那是连老赖都有信仰的年代,有东西,比钱大。
同时,那还是一个国退民进的时代。
国企改制,知识分子下海,英雄草莽,野蛮生长。
跟不上趟的人,就要落后挨打。
几伙后生杀害了大哥,还敲断了斌哥的腿,警长坐在弟兄们中间分析变局,但斌哥还是依着规矩,留了后生的小命。
Sir看出来了,支撑江湖的,是江湖领袖的自负。
大学毕业后经商的小弟,递上来一摞子钱,不要。
录像厅看《英雄好汉》,手下递过来的火,点着。
《英雄好汉》?这是实在看腻了《英雄本色》后才会选择的一部电影。
看起来,信仰,也有生理周期。
而这个迅猛的时代,也不能再为这群连欲望都倍感沮丧的人说话。
多年后,斌哥依然记得,大哥吃饭,要先上主食后上菜。
那时他已经是个残废,气得推倒一桌饭菜,像很久以前的一个老赖。
刚才Sir提起“不如相忘于江湖”。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一句: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为称赞唐尧的圣明,而去非议夏桀的残暴,不如把他们全都忘了吧,化入“道”。
这个“道”,就是“无为”,才是江湖的终极表达。
在《江湖儿女》里,谁想清楚了这件事?
那个坐着公交车来的女人,巧巧。
儿女,手枪,总有故人
巧巧是个男权世界最惹人注目的女人,她听话,有主意,关键她还会跳舞。
只有一次,在国标舞面前“败”下阵来。
她只是输给了露着大腿的紧身衣。
跟了斌哥这么多年,她决定,入这个江湖。
电影叫《江湖儿女》,少不了两性情长。
只是拍得隐晦。
斌哥带巧巧来到郊外,教她开枪射击。
男人的枪代表什么,不言而喻。
巧巧托举着,不敢直视,调教之下,放了一枪,斌哥这才松懈下身子——
现在,你就是江湖上的人了
这是最高明的船戏,这颗子弹飞向何处不知道,但江湖的处,在巧巧身上破了。
斌哥的信仰传给了巧巧,但有个区别。
巧巧没有功利心。
斌哥受难,快被打死的那瞬间,她放弃了理性,掏出手枪,冲天两响。
第一枪,是震慑,是救人,打手们震惊后退,斌哥得到喘息。
第二枪,是告示,是明世,我是江湖的女人,为了他我担下一切。
巧巧像极了这个时代的佘爱珍,她生于乱世,貌美动人,精于涡旋,两次嫁娶,都是社会、官场之人。
她把江湖与逃亡,看成了爱情与忠贞。
但她为爱射出的子弹,最后落到哪里了呢?
五年后,巧巧出狱,青春不再,英气全无,像个最普通的女人,远赴重庆,寻找背叛她的丈夫。
五年前的她来自《任逍遥》;
五年后,来自《三峡好人》。
习惯性的动作,都印在当年海报上——前者黑衣遮阳,后者仰头吞矿泉水。
两个动作,都在传递一种质感——“燥与湿”。
她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岁月,对湿润,有不同的渴望。
李小龙都说了,功夫的哲学,是要你变成一杯水,这样一来,装进杯子里你是杯子,装进碗里你是碗,你可以感受一切,你能理解万物参透众生。
这是智慧。
巧巧就是那样一杯水。
她动用着斌哥不曾有的智慧,活在新江湖里。她利用试图强暴自己的摩的司机,报了案,把丈夫电话留给警察,逼来了一直躲避自己的斌哥。
钱花光了,她在大饭店里“钓鱼”。看见有钱男人就上去表演,“她怀孕了,我是她姐姐,你看着办。”真有上套的男人认怂,破财消灾。
巧巧益精觉悟,眼前的男人都不是我的归宿,但她相信还有故人来。
贾樟柯,旧作,未来
在Sir看来,《东邪西毒》是王家卫最好的电影,因为他的“城市情爱哲学”可以第一次摆脱了城市景观,与时间展开直接对话。
贾樟柯这部《江湖儿女》,也有这种心境。
它一开始极具娱乐化,甚至很类型片,但到了最后,我们会发现它在用另一套视觉系统,寻找《山河故人》的时间与人事。
所有质问时间的电影,都有纳入经典的可能。
所有与时间博弈的电影,也都需要付出牺牲。
刚才说,巧巧来自《任逍遥》和《三峡好人》,因为有了《江湖儿女》,那两部前作便将失去独立性。
这就是牺牲。
就像《任逍遥》片名读出来,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想起,它最初是任贤齐的一首歌。
贾樟柯在探索时间时,早做好了这个准备。
与此同时,《江湖儿女》还有像第一部长片《小武》那样的实验结局。
当年《小武》的结局,本就是在贾樟柯不知如何收尾时,灵魂颤抖,蹦出来的高明。
这一次的《江湖儿女》也是如此,Sir先不透露,大家保持期待。
拍摄《小武》时的1997年,中国的经济来到瓶颈。
几年之后,迎来大规模的开闸放水,国退民进,创造力的活水奔流涌进江湖,于是市场坐大,GDP高歌猛进。
回看电影里一个人物十几年的人生轨迹,才看清他们是被潮水裹挟而去的一份子。
只不过,等到《江湖儿女》要上映时,潮水已调转了方向。
巧巧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注定没办法在这江湖里停歇下来。
Sir不敢说,《江湖儿女》是贾樟柯最好的电影。
但因为《江湖儿女》,更想看贾樟柯今后的电影,一段不断对时间重塑、拷问、解锁再设限的哲思。
好奇,他的终极答案。
转自:Sir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