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导航

胡歌新片,学的是它

最近,人们都在讨论一部电影。

《南方车站的聚会》。

早在上映之前,这部片子就已经噱头满满:

胡歌、桂纶镁、金熊奖导演刁亦男、性、暴力美学、风格化、国产犯罪题材……

吸足了观众的眼球。

然而。

电影上映一周,口碑却两极分化。

不喜欢的人表示看不懂。

他们认为电影的形式感过强,故事空洞、人物扁平,纯粹就是在装腔作势。

喜欢的人则十分喜欢。

他们推崇电影个性独特的影像风格、着迷于生猛炸裂的视听体验,并且称其本质上是「人性的聚会」。

孰是孰非。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没有对比的话很难给出答案。

说到这里,鱼叔觉得有必要拿出另外一部电影来跟大家聊一聊——

《亡命驾驶》

Drive

片名乍看之下,像是部赛车电影。

但别被骗了,它其实是一部极具黑色味道的犯罪片。

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Nicolas Winding Refn)。

可以说是戛纳电影节的宠儿,作品曾经三度入围主竞赛单元(《亡命驾驶》《唯神能恕》《霓虹恶魔》),并且凭借本片还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导演。

为什么鱼叔偏偏拿它做对比?

这是因为刁亦男曾亲口承认过:

「 《亡命驾驶》是他拍摄《南方车站的聚会》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

如果你同时看过两部电影,就会发现很多共通的相似点。

举例来说。

最显而易见的,是两位男主角的人设形象。

《亡命驾驶》里的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俗称「高司令」。

浅胡渣和蓝眼睛,性感低调、男性荷尔蒙十足。

很多人因为《爱乐之城》、《恋恋笔记本》喜欢上他。

但鱼叔最喜欢的则是他在《银翼杀手2049》和《唯神能怒》(同样是雷弗恩导演),以及这部《亡命驾驶》里的冷面硬汉形象。

沉默寡言、忧郁孤独,全片甚至都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

这像极了《南方车站的聚会》里胡歌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走出来的人。

其次,两部电影都体现了导演对于 暴力美学的酷爱。

《亡命驾驶》中有着「爆踩脑袋」、「铁锤砍人」等血腥场景。

《南方车站》中也不乏「雨伞穿肚」这样的创意型暴力场面。

极尽暴力的杀戮戏份,在精致的画面处理中被悄然解构。

形成了一种唯美又暴力的另类艺术。

再次,两部电影有着十分类似的视觉风格——

霓虹美学。

街头巷尾的霓虹招牌、零星斑驳的午夜路灯、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

大量高饱和度的色彩被运用于电影之中,制造出来一种极尽炫目的视觉奇观。

相比于刁亦男,「霓虹美学」简直就是雷弗恩的拿手好戏。

他的另一部电影《霓虹恶魔》,更是极尽炫酷艳丽的视觉画面。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其实天生是个色盲。

没想到,这反而提升了他对于强烈色彩呈现的需求,也使得每部作品都极尽迷幻和奢华。

最后,从感官体验回归到影片本质。

两部电影最根本的相似点,则是它们身上一股浓烈的黑色基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色电影(Film Noir)。

黑色电影不能被简单地界定为一种电影类型。

它可以是凶杀暴力的黑帮犯罪片,也可以是赛博朋克风的科幻电影,或者是以血腥色情为噱头的低成本B级片。

但归根结底,它们在风格气质上却一脉相承。

可以总结出一些共通特性。

例如。

阴冷潮湿的夜幕环境、正邪难辨的硬汉主角、漂亮但危险的蛇蝎美人、善恶不明的道德观念、以犯罪悬疑作为主线脉络……

在《亡命驾驶》这部电影里,这些元素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内容。

影片的故事环境设置在洛杉矶。

在导演的重新建构下,这座城市呈现出来一种与「阳光之城」格格不入的迷幻、寂静、冷色调的黑色氛围。

因为主线故事在晚上,影片用了大量镜头去呈现夜幕下的霓虹城市。

以及充斥着暴力与犯罪的穷街陋巷。

影片中,高司令有双重身份:

平日,是好莱坞的替身演员,从事飞车特技一类的危险工作;

夜晚,他会担当冷面司机,负责接送抢劫犯逃离事发现场。

符合正邪难辨的硬汉男主形象。

女主是曾经主演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成长教育》的凯瑞·穆丽根(Carey Mulligan)。

在片中扮演高司令的美女邻居艾琳。

美丽动人、妩媚俏丽。

见到她的第一面就让男主动了心。

艾琳的老公斯坦德犯事进了监狱,留下她和儿子两个人相依为命。

高司令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这对母子俩的责任。

尽管艾琳 不同于经典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Femme Fatal)的形象。

但她在叙事中的作用,毫无疑问是不变的——

就是推动和诱导男主走向犯罪。

很快,奥斯卡·伊萨克(Oscar Isaac,《醉乡民谣》)饰演的丈夫斯坦德出

狱。

但随即便遭遇黑帮团队的敲诈勒索,要求他以抢劫典当行的方式偿还。

否则,艾琳母子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不得已。

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不受伤害,高司令决定帮助斯坦德实施这起抢劫案。

不料意外发生,斯坦德被人当场击毙。

入伙的高司令也因此成为了黑帮大佬追杀的对象。

就这样,一个硬汉车手单挑一个团伙,开始了一场「用暴力对抗暴力」的报复行动。

马路追车、旅馆枪战、徒手搏击、大闹地下夜店……各种动作混战轮番上演。

他从一个猎物变身成为一个捕猎者,与黑帮团伙进行着你来我往的角斗。

纵观整部影片,它的内核无疑是黑色电影。

但又不止于此。

基于对经典黑色片气质的沿袭,导演雷弗恩又进行大胆的创新。

这部电影混搭着八十年代的B级片、九十年代的香港警匪片、怀旧感十足的电子配乐,以及那种骨子里的性冷淡式的北欧风格。

最终,达成了一种极具个人美学风格的新黑色电影(Neo-Noir)。

事实上,黑色电影始终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色电影是时代的产物。

早期的经典黑色电影诞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好莱坞。

彼时,资本主义社会正先后经历着经济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爆发等剧烈的时代变迁。

经济大幅衰退、无家可归的流民急剧增长、社会也处于重新建构的过程中。

城市作为混杂着各色人等的大熔炉,为金钱、腐败、情欲、谋杀等提供了场所。

那些 见不了光的利益交换,几乎随处可见。

似乎人人都脱不了干系,似乎人人都在犯罪。

就是这么一个颓废、消极、悲观的时代背景滋养了黑色电影的发展。

比利·怀尔德的《双重赔偿》和《日落大道》也好,约翰·休斯顿的《夜阑人未静》《马耳他之鹰》也罢,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沉郁和颓丧。

新黑色电影则诞生于60、70年代美国爆发的平权运动、反战运动的背景中。

彼时,新好莱坞电影(New Hollywood,又称美国新浪潮)逐渐兴盛,一大批接受过正统电影学习的艺术导演又重新进入了黑色电影的领域。

就这样,黑色电影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由此诞生了。

包括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罗伯特·奥特曼的《漫长的告别》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等等。

相比于经典黑色电影来说,这些作品更加致力于探讨深刻的主题,并以此拓展黑色电影的边界。

时至今日,新黑色电影的发展仿佛走得更远。

雷弗恩的电影里融合进了大量当代形式感的东西,但也因此舍弃了一定的故事性和节奏感。

例如,《亡命驾驶》中因为大量使用「升格镜头」,拖慢了故事发展。

但是否就因此不好看呢?

当然不是。

这种处理消解了老套的犯罪片惯用手法,让视听感官得到了最大化的接受。

故事看起来似乎是被减弱了;

但观众的情绪却极大地被调动了起来。

正是这些色彩、配乐、暴力动作、人物情绪、大量的运动情景所烘托出来的感受,才让观众们能够更好地去体会作品背后传达的内容:

角色对于宿命的无能为力、面对失序社会时的悲观与疏离、以及对于存在与虚无的不屑和嘲讽……

《亡命驾驶》骨子里的那份黑色电影精神正是让我们为之着迷的原因。

类似的情况,在刁亦男的电影中也出现了。

鱼叔身边不少朋友如此评价 《南方车站的聚会》:

看的时候觉得眼花缭乱、五彩缤纷,视觉体验很爽;

但回头细想,再看各家的评论又觉得没什么内容,哪儿哪儿都是借鉴的影子。

「被唬住了」。

仿佛这场电影的好看成了种欺骗。

然而,这所谓的「欺骗」不也正是作为观众最直接的真实体验么?

电影的故事固然重要,但并非唯一标准。

通过精心设计的形式感更充分地传递甚至放大了感受,同样是种「好看」。

是光影创造的全新世界。

当然,以上也只是鱼叔的一家之言。

观影是很主观的一件事,绝没有标准答案,我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多的将自己所知道的呈现出来。

打分权还是在你们自己手上。

喜欢或不喜欢都没关系。

至少好过一个「不知道」。

转自:独立与电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发表评论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