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首部限制级,这部电影够猛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前三名;
BFI伦敦电影节官方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烂番茄94%的新鲜度,84%的爆米花指数。
一部惊悚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另人难以置信。
在看过之前,你会有疑问:
这电影难道单靠吓人就拿下了高分?
在看过之后,你就会感慨:
电影确定够惊悚,让人细思极恐,
但他赢到口碑靠的却不仅仅是惊悚。
《猴子》
Monos在西班牙语里意为“猴子”,在片中是少年游击队的代号。
起初,铺子认为片名是一种暗喻:
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队伍,像猴群。
精力充沛、张牙舞爪的孩子,像猴子。
但随着剧情推进,
当角色们一点点褪去文明的外衣,赤裸的展现出深埋着的兽性时,
你会发现——
他们,就是猴子。
1
云海中的山巅上,
少年们在晨曦中聆听、摸索。
他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在黑暗中探寻着足球的踪迹。
“叮铃~”
一阵清脆的铃响,球进了。
进球者大声欢呼,其他人也没有失败的沮丧,大家一起雀跃着。
此刻,尽管不知道他们都是谁,又为何聚在这里,
但我们仍能清晰的感受到——
他们的快乐源自人性的共鸣。
他们,是人。
鲜活的。
一个世外桃源,一群活泼的少男少女,
乌托邦?
信使的到来,打破了平静。
“加把劲儿!士兵!”
信使在第一时间开始了对小队的训练。
“给我看看你们的力量!”
“我们为组织服务,组织就是我们的家!”
“你们是我的孩子,你们是猴子!”
狂热的口号和严明的纪律交叠。
对于兽性来说,
这是激发?还是压抑?
信使除了带来补给外,还为小队下达了新任务——
守住借来的奶牛,这和旧任务同样重要。
那旧任务又是什么?
看守人质,博士。
是的,这群孩子一直在执行任务——
用武器限制另一个人的自由。
但孩子终究是孩子。
信使一走,不仅自己撒了欢,尽情的追逐打闹。
还把博士也拉上了船。
到了晚上,就更不能闲着。
枪声、信号弹是他们的节拍和氛围灯。
就连原本要保护的牛,也敢借着酒劲骑上一骑。
无忧无虑的日子终究不能长久,
当孩子们将枪当做玩具时,就注定逃不开残酷的宿命。
一次嬉闹时,奶牛被流弹打死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孩子们不知所措。
将杀牛的同伴关到地下后,他们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吃了牛。
但意外却接踵而来,
惶恐不安的队长,在伙伴们肢解奶牛时,吞枪自杀了。
尽管难以接受,但日子还是要继续,
一番争辩后,孩子们决定将责任全推给了死去的队长。
而组织在确定博士无恙后,也没有继续追究。
几天过后,小队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
但对他们来说,平静终归是一种奢侈,这次席卷而来的是猛烈地炮火.
组织决定让他们转移到山下的雨林里。
至此,小队迎来了最大的转变——
生存环境,从空灵的山巅变成了湿热的雨林。
内心世界,也开始了从人性到兽性的转换。
2
人与猴子的区别在哪?
人性和兽性的本质又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怎样从人变回“动物”,片中的角色已以身作答。
大脚怪
作为片中冲突最多、欲望最重的角色,
四个字就足以概括——
野性难驯。
在牛被误杀后,是他第一个提出要吃牛肉。
在队长自杀后,是他第一个提议将责任推给队长。
在博士逃跑后,更是他第一时间砸了无线电,决定脱离组织。
他心中被压制的兽性,在变故中慢慢苏醒。
内心的野兽也借此被不断的释放。
直到开枪打死信使后,他彻底摆脱了枷锁。
信使死后,小队断开了和外界的联系。
大脚怪也开始了对队伍的掌握,
将小队带入了茹毛饮血般的蛮荒之中。
大脚怪的本性,片中已经给了足够多的信息。
对于死亡,他冷漠。
对于异性,他渴求。
对于人质,他更是视其为所有品。
残忍,无情。
与文明有联系时,他一直是一只伪装成人的猴子。
而回归雨林后,他剥开了自己人的“外衣”。
被信使指责后仍不愿穿上的衣服,就如同打开后就不想再绑上的锁链。
大脚怪原本,就是一只猴子。
博士
博士是小队中最特殊的存在。
在地位上,她是人质,是被看押的一方。
在年龄上,她是一个成年人,更在文明社会生活多年。
她拥有着最多的人性。
也因此,她的转变最使人深思。
一开始,我们能从博士身上找到文明留下的印记。
无论是小队抽打兰博时,她不忍下手。
还是地堡被轰炸坍塌后,她下意识的保护和安抚。
都闪耀着人性。
但恶劣的环境,危险的处境,孤立无援的心境,
都在不停压迫她的神经。
再加上长期与外界断绝联系,得不到亲人的支撑,
这些都将她推往崩溃的边缘。
当她逃跑失败,被众人堵在吊桥上时,
她不愿被抓回去,但又不敢反抗,只得死死扣住铁丝网。
这一刻,她心中的人性,已逐渐绝望死去。
而当她被抓回去,挣扎失败,
像牲畜一样,脖子上拴着一条铁链时。
兽性此时已全面压倒了人性。
至此,小队拴住的已经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只渴望自由的兽。
博士从“人”被逼成了“猴子”。
兰博
与大脚怪相反,兰博一直是一只渴望成为人的猴子。
尽管和其它孩子一样,从小就被组织收养,过着封闭的生活。
但她身上却闪烁着与小队格格不入的人性。
她与队长关系极好。
她会因为大脚怪背后指责队长而与其撕打。
但也能为了保全队友的性命,将责任全推给死去的队长。
在给博士拴上锁链后,她表现得出的痛苦要比博士更甚。
因为一直以来,她都遵从着自己的原则,从不愿伤害和侮辱他人。
但这一刻,她内心的坚守被自己亲手打破了。
信使死后,她知道小队已经彻底失控。
为了保持本性,她只能逃离。
为了不被捉回去,她宁愿跳进湍急的激流。
她内心憧憬人性的美好,充满着对人性的渴望。
她想回归到正常的世界。
她不想当一只野兽,或者一把武器。
她想成为一个“人”。
兰博,是一只想成为人的猴子。
电影的最后,兰博坐在直升机上。
镜头从舱外扫进舱内,
舱外是密密麻麻的楼房,舱内是无家可归的兰博。
尽管逃离了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但她眼中流露的,只有不安和恐惧。
因为她已经隐约意识到,
在这里等待她的,不过是另一片丛林。
电影的结局令人唏嘘。
而真实的世界也残酷的很真实。
(图片来源于豆瓣评论)
战乱仍将继续,孩子们仍将参军。
他们将抱着枪沉默的成长。
最终变成一群没有人性的人。
看来人性不仅丛林难以寻觅,在饱受磨难的土地也同样异常珍贵。
像人却没有人性的动物是猴子,
那像猴子又没有人性的人是什么?
这也使人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奥匈帝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先生,正在太平洋岛屿的热带雨林中考察。
他向当地的一名食人族描述:
“欧洲正在发生战争,每天有几万人丧生。”
食人族土著惊奇地问道:
“你们怎么吃得下这么多人肉?”
当他解释欧洲人不吃人肉时,食人族惊呆了:
“不吃的话杀来干什么?你们那里也太野蛮了!”
转自:电影铺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