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wwroot/paidaohang.org/usr/plugins/AMP/templates/MIPpage.php on line 31
">

这口恶气国产片终于要出

2020-07-28T20:38:32

有个说法,从2015年开始就反复被提起,听起来挺让人激动的。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如今看看,有戏了吗?

Sir只知道,它确实越来越近。

《三体》电影版,应该早被三体人没收……

它的体量现在碰,本就有些不自量力。

但2019年,仍然值得科幻迷期待。

因为打头炮的,还是改编自刘慈欣同名作品。

昨天,它正式定档大年初一

拍成了,它将会是中国科幻电影真正意义上的拓荒之作——

《流浪地球》

大刘早期经典短篇,最初发表于2000年的《科幻世界》杂志第7期,曾获得当年的银河奖特等奖。

放在今天,仍是极致。

论影像化,它比《三体》有天然优势。

一是小。

篇幅够短,体量够小。

相较《三体》三部共90万字,它的原文仅2万字出头,好操作易上手。

二是大。

小身材,大味道。

寥寥数语,就是一番未来硬科幻图景,甚至对人类未来作出了审判和预言。

余味,振聋发聩。

流浪地球,实际上是个疯狂的移民计划。

简单说就是——

地球成了宇宙里一个死扛着的钉子拆迁户……

人人无一幸免,都成了星际的流民……

故事是这样的。

大约在2100年(对,那时10后都老得没人看了),天体物理学家们观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要挂了——

太阳急速老化

将会不断膨胀

吞没整个地球

事实上在这之前,地球就会在太阳名为氦闪的剧烈爆炸中,被。汽。化。

不止地球,整个太阳系,包括其他宜居的类地行星,都会在太阳内部的不断剧变中被摧毁。

太阳系废了。

人类也快完蛋。

而这一切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时间紧迫啊各位。

为谋生路,人类被逼着走出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可按照咱那时的技术水平,全人类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标,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路程说远也不远……

4.3光年。

“逃亡方案”具体分五步。

第一步把地球人发射到空中,第二部把地球人放到半人马座上,第三步……对不起Sir调皮了: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2500年。

100代人将参与其中,直到地球找到新的“太阳”。

听起来很扯,但这个计划的最初来源很地道——

现实中霍金提出的“深空探索计划”。

他于2016年提出这个计划,目标是实现高速深空探索,争取飞抵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也就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原本为求进步的探索,结果被大刘拿来,玩成了密室逃脱……

按小说中描述,在这个复杂的流浪过程中,地球环境将会巨变,人类三观也彻底被颠覆(当然了)。

曾经熟悉的,陌生了。

比如,咱会开始恐惧太阳,害怕看日出,生怕它突然氦闪,尤其是地球转向近日点的时候。

曾经重要的,消失了。

比如,学校教育重点都会放在理工科,人类没什么闲心关心哲学艺术体育文学

所有宗教也消失不见,因为人们发现,靠上帝不如靠自己。

常识不再是常识,伦理也不再有伦理,嗯……不懂?

人类对爱情的态度变得很随便!

出轨像家常便饭!

昨天爱上TA,今天可能就忘了TA!

总之,我们这一代人,在后代眼里,简直是模范和神话故事!

当然最基本的改变是,地表已经不再宜居,人类将暂居地下城,上去地面都必须穿厚厚的防护服。

可见,流浪刚刚开始,地球这个家已经糟糕得不能看:

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启程就已面目全非了,谁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外太空流浪中,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我们呢?

——节选自《流浪地球》

原著中,有非常多末世景象的具体描绘。

到了电影版,流浪气质被还原为粗粝的废土风。

定档概念海报,首先就来个“沧海桑田”,来,再瞅一眼——

一本用订书机修补过的旧书,上面挖出了个太阳系。

这纵深画面,已成历史。

古书本身,也有了年岁。

中国人看了尤其发毛。

因为很多你熟悉的东西,被毁得不成样子。

什么上海外滩,东方明珠……

这几个或真实或虚构的地标建筑,统统成了冰雪封印的残骸。

地球一代代逃亡,地球上原本鲜活的文明,逐渐成了死化石。

福字仍然被贴上墙,新年还是一样来。

但白天黑夜的规律早变了……咱住地下啊,哪还有昼夜、节气?

拥挤、慌张……每个人活得,都和春运时差不多。

好在,人类并没舍弃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

而是选择付出极大代价,倾尽资源,建造10000座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本身打造成巨型宇宙飞船和诺亚方舟。

像蜗牛学习,带着房子一起走!

大刘是很满意这个设定的——

对于小说中的人类逃亡,从科幻或科学角度讲,我是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推进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无用的荷载上,也就是构成行星的地壳内部的物质,这些物质最大的意义就是产生重力,但重力也可由飞船的旋转来模拟。但从文学角度看,这篇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则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

——节选自《流浪地球:寻找家园之旅》

在理性和美学的对抗中,他选了美。

所以别担心,这个故事的基调,还是失落中带着冒险与浪漫的。

它直面残酷,想打造微小概率的奇迹。

预告里最后说——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拍摄这部电影本身,对导演郭帆来说,也是一场冒险。

他不断分解、解构、完善整个故事。

一方面,在画面上,他组建了300人的美术团队,历时15个月,准备了3000张概念图和8000多张分镜,力图还原小说中的重量级大场面——

冰原。地下城。地球发动机。

另一方面,他请来中科院四位科学顾问,一遍遍解决剧情中关于物理和天体的专业问题,减少书中残留的科学硬伤。

同时,据说郭帆还一次次修改梗概、剧本和分场,在叙事上从小说语言逐步过渡到电影语言。

别忘了,《流浪地球》只是个小故事。

但它筹备了三年。

前期做好了细节预览,后期执行沟通也紧密,团队进行了N多次世界观架构推演——

这个科幻小世界,相当稳当。

大刘以“流浪”起头,郭帆放它“回家”。

在今天来看,“回家”还有特别的意义。

在动物界,鸟的迁徙,鱼的洄游,熊的冬眠,都是回“家”。

家,是生物的一个微小单位。

却也是人类最摆脱不开,深刻于灵魂深处的概念。

出品方挺聪明,把这片定在了大年初一放,估计就是想让观众产生联想。

不仅因为思念。

甚至鼓舞春节后,离家的勇气。

预告中那个问题,其实不用等到2100年,它是很久以来,人类反复扪心自问的:

我们是否有勇气离开(太阳系)?

这部片,Sir期待。

因为好的科幻故事,貌似是在向茫茫星空发问。

其实每个问题都紧逼人的内心。

翻译一下,它就是在问你:

你有勇气回家吗?

以及:

你是否有勇气,离开原点,找寻新生?

转自:Sir电影**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Baidu MIP」版。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