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攀登者》本可以是部爆款
假期三大献礼片争战。
上映第三天,战况趋于稳定。
《我和我的祖国》拔得头筹,《中国机长》稳居第二,《攀登者》稍显逊色。
票房与口碑的排名出奇一致。
其中有一部,鱼叔觉得万分可惜——
《攀登者》
鱼叔原本认为,《攀登者》是三大献礼片中最有爆款之相的。
期待值非常高。
片子从6月份上影节期间就开始做足了宣发,博足了眼球,铆足了噱头。
它跟《中国机长》很有可比性。
都是真实事件改编,都是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为之喝彩的英雄高光时刻。
论故事底子,《攀登者》还要更占优势。
相隔十五年,两次登顶珠峰,多次遭遇雪暴和意外发生牺牲事件。
时间线跨度长,戏剧冲突强烈,人物群像鲜明,矛盾层次丰富。
可供发挥的余地相当大。
相比之下,《中国机长》其实并不好拍。
整个事件的核心部分总共只有半个多小时,再怎么重点刻画,也难以撑起一整部长片。
事实确实如此。
前半段真实还原、紧张刺激,后半段节奏拖沓、疲软严重,只能靠重复渲染喝彩和煽情来强行拉时间。
更别说,《攀登者》的阵容也更为亮眼。
吴京+章子怡+井柏然+胡歌+张译
(排名不论番位与前后)
个顶个的演技担当、颜值担当、流量担当、票房担当。
绝佳的故事蓝本+顶级的演员阵容,简直就是一副王炸组合牌。
但最后呈现的结果呢?
目前豆瓣评分6.9
是,放国产片行列里看着还行。
但要知道,里面其实还参杂了不少情绪分。
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的热血与激情感染了观众,而并非电影本身。
单论片子,六分出头的水平。
鱼叔在黑?
不,我只是觉得可惜。
尤其是在看完成片之后,更加确定了,如果真的能发挥其所长,这片子冲上8分,票房大爆都是完全可能的。
里面不乏精彩的段落。
简单拎两场戏讲讲。
一场是吴京带队胡歌、井柏然等人冲顶珠峰时遭遇大雪暴。
狂风起,刚扎下的帐篷一个个被掀翻,连人带物被吹出几米远。
所有人都慌了手脚,其中一名队员(抱测量仪那位,陈龙 饰)更是因为被绳索勾绊,差点被帐篷形成的风伞带走。
危情之下,领队即时下令,队员紧密配合,当场铸成了一道铁梯提供抓力点。
所有人就这么捆绑在一块,避风暴,躲巨石,生死与共。
整场戏剪辑流畅,干净利落,相当抓人。
另一场戏,是井柏然带队二次冲顶,成功到达第二台阶。
然而意外发生,前方队员失足跌落,氧气瓶飞出,直接砸在了井柏然脸上。
那一下,看着是真疼。
井柏然晕倒后顺着雪山下滑,队友们连锁反应,紧随其后。
然而滑速实在过快,人力制动无果,井柏然飞出了悬崖,接着一个回扯的力,人结结实实撞在了山上。
第二下,看着更疼了。
从前一刻到达第二台阶宣布喜讯,到后一刻井柏然割绳壮烈牺牲,整个过程同样节奏紧张,不拖泥带水。
两场戏,都很精彩。
那么问题来了。
明明有如此高光的片段,明明可以拍得紧扣人心精彩至极。
为什么整部片子最终却落了这么个水平?
鱼叔私以为,问题有二。
第一,狗血。
这也是最大的一点问题。
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兄弟情、战友情、爱国情,那么多可以重点渲染的感情,偏偏要落脚在男女之间的爱情。
《攀登者》的爱情戏是从头贯穿到尾的。
从一开始,方五洲(吴京 饰)登珠峰后回来,重头戏就是要找徐缨(章子怡 饰)告白。
无奈再三错过,最终成了临别之言。
其实这两人的感情戏,问题并不大。
时代左右下的爱情悲剧,难以言说的红尘遗憾,倒也算的凄美。
可非嫌不够,又来对年轻的。
还是顶幼稚顶偷懒的「一见钟情」桥段。
黑牡丹(曲尼次仁 饰)和李国梁(井柏然 饰)的爱情来得太过莫名其妙。
唯一的解释。
就是李国梁是登山队(的主角里)里最年轻,又是年轻里最帅的,所以她爱上了他。
不是鱼叔不解风情。
爱情本无错,怦然心动也很浪漫。
但拍电影讲究个章法,真的不要不合时宜地纠结于男女情长。
过往那么多血泪教训,编剧们还不懂吗?
恋爱谈就谈了,心动就动了,过多的感情戏至多被骂矫情。
但注意前面鱼叔用的词,是「狗血」。
什么叫狗血?
两段爱情,各死一个。
影片前半段。
方五洲因为没有赢得应有的国家荣誉而不敢表达爱情,徐缨说「我们两人之间有座山」离开前往苏联进修。
鱼叔都觉得,「嗯,还不错」。
但这样的克制到后面开始崩坏。
刻意安排方五洲替徐缨挡下伤害,负了重伤,无法继续带队。
蹩脚地用感情戏推进故事发展,下下策。
讲真,前一晚的大风暴那么凶残,哪怕他是为了救队员而负伤,也好过救美人负伤。
李国梁牺牲后,方五洲再次带队冲顶。
为了实时侦查气象,保驾护航,徐缨顶着孱弱的身体也往上走。
于是就出现最烂俗的一幕:
女主剧烈咳嗽,用手捂嘴。
手打开,一滩血。
在这本该悲情的时刻,我却笑出声了。
对不起。
徐缨必须死吗?
完全没必要。
从结果上来说,她生或死,都不会太影响方五洲等人的最终登顶。
她死后,其他观测人员照样通报了最佳的窗口期。
从观众角度来说,这段戏也没有造成太多感情的冲击。
征服珠峰这件事,感情已经足够强烈了。
没有必要再让一段略狗血的爱情戏强插一脚,吃力不讨好。
相比之下,李国梁的牺牲其实是很有戏剧意义的。
他的死,直接影响了张译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
从一心只求登顶,到明白生死之意,懂得选择与责任。
但李国梁和黑牡丹的爱情戏,不好意思,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意义。
直接摘掉也毫不影响。
甚至。
两人的感情戏,不仅没有任何正面作用,反而还拖累了黑牡丹这个本该出彩的角色。
为什么这么说?
有多少人记得,在最终登顶的成员里,有黑牡丹?
又有多少人认为,黑牡丹是为了李国梁才去登顶的?
发现问题没。
黑牡丹这个角色,被踩扁了。
她本该多亮眼啊!
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中国女人。
结果却因为无聊又无趣的爱情戏,被塑造成了「为了完成心爱男人的愿望而前进」。
没有光芒,只有衬托。
过度放大爱情戏,与本片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也起了直接冲突:
摇大旗、喊口号。
当然片子里并没有真的摇大旗,只是种修辞。
想说的就是,本片的主题过于招摇了。
摆在面上不够,还得举高,吆喝。
「自己的珠穆朗玛峰,
中国人要自己登上去。」
这话确实振奋人心。
一次两次是热血沸腾,三次四次是再接再厉。
说到五次六次…那就要怀疑编剧/导演的水平。
这些生硬的穿插打散了整部电影的结构和节奏,观感直线下降。
一段攀登,一段口号,一段爱情。
循环往复。
爱情是写在脸上的,口号是喊在嘴里的。
就像超市里的推销员,把产品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拿细细的牙签插好,走过路过,都得在你眼前晃晃。
东西本身可能还不错,但被人这么怼到嘴边,总觉得哪里不舒服。
忍不住连连摆手,退后三步。
「不了不了不了」
任何感情的表达都需要克制。
亲情如是,爱情如是,爱国情也如是。
爱国不是喊出来的,是靠行动证明出来的。
哪怕一句口号不喊,甚至一句台词都不说,当中国登山队队员征服珠峰,站上云端时,就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其实调动观众情绪这件事,跟爬山是一样的。
一环接一环,循序渐进,逐步攀登,最终一鼓作气直达顶点。
可惜。
冗杂的爱情戏磨损了观众们的耐心,苍白的口号损耗了观众们的激情。
登顶时刻本应激发出的100分,最终只剩了50分都不到。
全泄半路上了。
这些矫揉造作、强行穿插的狗血和口号,除了糟心,还有一个致命伤——
削弱了整部片子的力量。
征服珠峰的背后,是特定时代下中国想向世界展现自己的面貌,是怀揣着一腔热血的人民在站起来想要彰显自己的力量。
是对国家,对自我自信心的建立。
即便抛开时代和社会因素,登山本身也是人类对自然和极限的挑战。
「人类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多宏伟的一件事啊。
偏偏却要落脚在男女之情,偏偏却要喊口号招摇过市。
自己把自己局限了。
《攀登者》鱼叔是全程都没有哭。
也不是完全没有泪点,有两处酸了鼻子。
都是因为张译。
一段,是张译拉着李国梁的尸体回营,抱着吴京大哭,喊着:
「我错了,我知道错了。」
另一段,是登顶成功的喜讯传回营地,张译得知消息,激动得落泪。
他的这两场戏,鱼叔私以为,是全片感情最为饱满的。
张译可真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啊。
《攀登者》,重点很明确,在于攀登。
攀登戏也确实拍地好看,精彩。
不管是前期集训,适应性联系,还是三次咬紧牙关的冲顶。
多好的故事,多好的人物。
然而却并没有一以贯之。
不知是心太杂,还是顾虑太多,总想着更多元素进入,以为那样会更丰富。
却不知,攀登这件事本身,已经精彩得无以复加。
只要完整拍出来,其实就成功了。
可惜啊,并没有。
希望下次能看到更好的一部《攀登者》
转自:独立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