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wwroot/paidaohang.org/usr/plugins/AMP/templates/MIPpage.php on line 31
">

能「随机播放」的烧脑剧,还真头一回见到

2020-09-14T21:05:59

「烧脑」,是一个热门的影视标签。

很多观众都热衷于剧情繁杂、结构复杂的作品,来享受沉浸思考、被尊重智商的快感。

大火的《想见你》,一大噱头也同样是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间脉络。

不过要论「烧脑」,最近新出的一部美剧可是不遑多让。

不少人越看越糊涂,感觉智商不够用——

《审讯》

Interrogation

这部剧集源自曾经发生在美国的一起真实凶杀案。

案件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儿子,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母亲。

调查横跨了二十年的时间,并且至今仍是一桩悬案。

本剧的内容,便是根据调查内容和审讯记录改编而来。

更具噱头的是。

根据官方介绍,这部十集体量的美剧,除了第一集和最后一集之外,中间的第二到九集没有固定的观看顺序。

观众可以随机进行播放。

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人物,来自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的线索。

而这些随机播放的剧集,就像是一块块残缺的拼图,最终拼凑出整个案件的全貌。

第一集,作为铺垫,介绍了整个系列的故事背景。

1983年 3月 10日,美国加州南凡奈斯警局。

埃里克·费舍作为一起凶杀案的嫌疑人被警方暂时关押。

罪名,涉嫌谋杀母亲。

这起案件最具争议的地方,在于嫌疑人笔录与警方调查推论的 南辕北辙。

根据埃里克的供述。

自己在案发当天因为车子故障,前往母亲家中寻找维修工具。

却意外发现母亲背插两把利刃,倒在血泊里。

继而在第一时间 打电话报警。

但警方的结论结果却完全相反——

他们认为,埃里克就是个满口谎言的骗子 。

戴维·罗素是负责这起凶杀案的警探。

根据他的调查,埃里克母子二人关系不和,经常因金钱产生纠纷。

并且,埃里克是个「瘾君子」,曾经有过犯罪记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地考察的细节与 口供内容相矛盾。

比如,案发现场只发现埃里克一人的脚印;

又比如, 埃里克自称是情急之下破窗而入,但被拆除的 百叶窗格却被整齐地摆放在一边。

这完全有违常理。

罗素由此推断出了一个「真相」。

埃里克在案发之前嗑了药,因为手头紧,本想 偷偷潜入家中找钱,不料却被母亲撞见。

二人产生激烈冲突,埃里克在激动之下失手杀人。

随后伪装成入室抢劫,并贼喊捉贼报了警。

这一推论看似符合逻辑,但就目前仅有的 间接证据而言,无法将 埃里克定罪。

于是,警方又引入测谎仪进行辅助。

而测试的结论是——埃里克确实在说谎。

于是,无论埃里克再怎么信誓旦旦言之凿凿,也仍然摆脱不了被投进监狱的命运。

一切看似尘埃落定。

但这起悬案能被调查二十年之久,肯定不止这么简单。

埃里克到底是不是凶手?

案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背后是否还有未知隐情?

带着种种疑问,鱼叔继续点开了第二集。

(当然,这里其实可以任意选择一集继续进行观看,我只是依照思维惯性选择了紧邻的第二集)

第二集,时间已经来到了谋杀案发生的20年后,2003年。

狱中的埃里克递交了一份诉状,投诉当年负责自己案件的罗素警探在办案过程中存在渎职行为。

因此,另一位警探,伊恩·林奇接受委托,重新调查当年的案件。

根据指控,当年罗素为了阻止 埃里克的假释,又向监狱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

这所谓的「关键证据」,是一位「证人」声称在埃里克曾经的卧室中发现了150美元。

这与当初埃里克母亲钱包中丢失的金额数目一致。

再次验证了贼喊捉贼的推论。

但经过调查发现,这位所谓的「证人」压根都没见过罗素警探,更不可能提供这样一份针对埃里克的不利证词 。

换言之,这一关键证据其实是罗素警探捏造出来的。

如果他为了阻止埃里克假释都能够编造出这样的谎言,那么当初为了把埃里克送进监狱,在办案的过程中又隐藏了多少猫腻?

疑点不止这一个。

比如,埃里克当年提出,自己曾经的一位朋友,克里斯·凯勒具有重大嫌疑。

他劣迹斑斑,性格扭曲暴力,还从埃里克父母的家中偷盗过价值不菲的邮票。

但罗素警探在对克里斯的调查中,却有意抹去了相关犯罪记录。

这到底是为了加罪于埃里克,还是想帮克里斯洗脱罪名?

林奇警探还发现,有录音证据能够证明,在当初测谎的过程中,警方对埃里克使用过暴力。

而暴力威胁很可能影响了埃里克的心理状态,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最终,在尘封的档案中,林奇发现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在案发现场发的第二个人的鞋印。

请回忆前面说过的,罗素警探曾一再强调现场只有埃里克一人的脚印。

这个被隐藏了多年的血脚印,足以推翻整起案件。

到此,第二集的内容也告一段落。

那么,是不是埃里克就是无辜的,被栽赃的呢?

随后,鱼叔又按照随机选择的方式,分别观看了第四集和第七集。

故事再次发生扭转。

第四集的时间是1984年,即案件发生后的第二年。

此时案件仍在调查中。

在一场心理评估过程中, 埃里克向心理医生详细供述了自己的作案过程和犯案动机。

他坦白案发当天自己的确吸了毒,去母亲家中要钱未果,在争执中失手杀人。

然而这场认罪其实又是另一个谎言。

这是埃里克与父亲权宜之下的缓兵之计,试图借此将案件定性成未成年人犯罪,以达到减刑和假释的目的 。

先乖乖配合认罪,再等日后慢慢翻供。

这些伎俩很快被心理医生识破,并更加造成了法庭上的坏印象。

最终,埃里克被作为成年人受审,因二级谋杀指控被判入狱16年。

原本,在埃里克坚决否认,警方又只有间接证据和测谎仪结果的情况下,无法完全定罪。

但现在埃里克口供板上钉钉,又试图钻法律漏洞,反而陷自己于不义。

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到了第七集,时间又来到2005年。

由于媒体向社会披露的部分案情细节,这桩疑点重重的案件在舆论中引起广泛关注。

迫于压力,法院决定重新审理。

通过又一次长达四年的官司战役,法院最终撤销了当初的判决,宣布埃里克无罪。

时隔26年之久,埃里克重获自由。

但过往的经历依然如阴影般挥之不去;

另一方面,洛杉矶政府为了挽回颜面,仍未善罢甘休,试图寻找新证据把埃里克重新送回监狱。

这样的证据是否存在,案情的真相又究竟如何,一切未完待续。

一个居心叵测的警探。

一个心怀鬼胎的嫌疑人。

一套不够完善的司法体系。

这些因素共同构建起了这起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案件。

你所看到的信息,未必真实;

你所怀揣的立场,未必正义。

真相掩藏在黑暗之中,散落在阳光之下只有残缺不全的真相碎片。

这些碎片不同的拼接方式,不同的理解角度,都可以导出迥异而又「自以为正确」的结果。

继而,便成了一桩罗生门。

而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这部剧所大胆采用的「随机播放」模式更显得分外贴切。

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把选择权交给观众。

观众被抛掷在一片信息碎片中,无法预估下一步自己可能获取到的是什么线索,并借此推演出什么结论。

案情的内容,反转的时机,疑点的出现与解答,这些因素登场的顺序统统会根据观众的观看顺序而决定。

从而产生由自己选择而决定的,私人定制的观看体验。

当然,如此大胆的尝试也存在风险。

习惯按部就班体验完整剧情的观众,可能会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热衷悬疑的观众,也可能因为线索提供方式的散乱而 无法收获推理的乐趣。

不过总体而言,鱼叔还是觉得满意的。

对未知的兴奋感,对不同路径而导向的不同真相与不同态度,都令人时刻保持着高度清醒与思考。

「真相」是什么?

「正确」又是什么?

构建和决定你头脑中观念的,到底是你所看到的;

还是你所看到的方式。

转自:独立鱼电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Baidu MIP」版。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