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网红为什么值9.3,我终于知道 |
---|
电影介绍网 • 网站分享 • loading次浏览 • 发布 2020-09-01 • 更新 2020-07-19 |
事到如今,该对一种主旋律刮目相看了。 缅怀历史却不伪饰; 重庆。 Sir想带你从另一条秘密隧道,进入这座城市的灵魂—— 《城门几丈高》 豆瓣开分9.3,今年最高分的中国纪录片之一。 关于那一座城,那一个时代。 如果不是开头的一首《城门谣》,很多人不知道重庆曾经有过十七座城门—— 九开(白天开放,晚上关闭),八闭(完全封死)。 每一座城门都有各自的功能。 甚至,养成了自己的性格。 傲娇的朝天门。 名字就听出一种唯我独尊的气势,也是十七座城门中的“王”。 南宋建此门,城门正对临安,因此得名。 宋朝以降,皇家旨意西来,都从此门进城。因为地位超然,一直以来都是官家专用,禁绝民用。 活络的东水门。 位于东面,是重庆人东渡长江、外地商贾进城做生意必经之路,东南商人落脚的湖广会馆多聚于此地。 商人说,流水生财。 “东水门”,讨的就是个财源滚滚的好兆头。 最阴森的通远门。 歌词有唱:“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 由于此门是重庆半岛唯一一座连接陆地的城门,历来军队进攻重庆,都从此门突破,因此杀气极重,周围多乱葬岗。 19世纪末重庆开埠以后,重庆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寻思扩大市区面积,然而三面临江,无计可施。 唯有向死人要地—— 从通远门开出去,把有主的无主的坟茔统统迁走,一路向西开拓,才有了今天重庆市区的格局。 虽然每座城门有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秉性。 但它们建立都为着同一个目的—— 守卫家园。 如果你以为《城门几丈高》只是一部介绍文物的纪录片,那就大错特错了。 城门只是历史的舞台。 城门要抵挡的、要守护的一切。 才是真正的主角。 正如Sir说,《城门几丈高》是主旋律。 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主旋律。 有价值的历史观不是重复正确,而是更新你的认知。 比如,“帝国主义侵略者”。 重庆被迫开埠以后,英国商人立德乐聘来职业船长蒲兰田,为自己的商船掌舵。 在长江航行数年以后,蒲兰田凭借观察写作了两本书: 《扬子江三峡一瞥》和《航行手册》,具有极高的水文价值。 其中第二本书,详细记录了长江每一处峡谷险滩的水流变化,描述船只该如何通过这些航段,使这条千古以来葬送许多生命的死亡水域,变得驯服。 退休以后,蒲兰田没有返回英国。 他选择在长江最险恶、最荒无人烟的新滩住了下来。 不是为了旅游观光。 而是因为每一艘船在这里经过的时候,都必须要停下来,由纤夫拖着走。 他住在这里,好提供自己的经验,继续指挥船只过滩,减少危险。 船只经过新滩,都会长鸣汽笛,向蒲兰田致敬。 而蒲兰田,也会挥动帽子或手巾回应。 这个英国人,就像重庆人一样,爱着长江。 而重庆,也感恩他的贡献。 △ 中国人为蒲兰田修建的纪念碑 英国人带来更专业、更先进的文明。 中国商人在洋行的刺激下,开始发愤图强。 眼看外来的“洋火”——火柴畅销走俏。 重庆人邓命辰,也兴办了中国人第一间火柴工厂,很快就拥有超过万名工人,将英美企业狠狠打趴下。 后来日本的火柴厂进来了,设备先进规模巨大,一下又把邓命辰的火柴厂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原本可以更新设备,购置自动化生产机器,追上竞争对手。 但这样一来,原本工厂许多工人都要失业。 读书人出身的民族企业家,讲利润,也讲仁义。 邓命辰始终不愿意让手下的人返贫,于是继续坚持手工做火柴。 儒家思想,是他做生意的根底。 随着帝国主义的到来,新旧文明在这里激荡。在坚固的城墙,一下也显得老了。 需要有人,出来出来做那堵城墙。 以实业救国开风气之先还不够。 风,要刮得更大些。 卢作孚刮起了另外一阵大风—— “民生救国”。 他在重庆北碚成立了峡防局和实验区: 峡防局提供公共服务,诸如治安保卫,消防急救; 实验区试行公民教育,区内设置图书馆,博物馆,在馆内免费提供茶水,吸引民众逗留。 有件事非常有意思。 峡防局经常放露天电影,但看电影须有门票。 而得到门票的方式,不是用钱买,而是拿来一条耗子尾巴,或者十只苍蝇来换。 耗子尾巴、苍蝇都没有,也不要紧。 只要你努力认字,学会背几首唐诗,也放你进去。 教普通市民认字的,是峡防局的“小先生们”。 卢作孚为峡防局招收了大量年轻小伙子,给他们开了在今天看来都觉得很充实的课程培训: 课堂上的,有国语、英语和常识课程; 课堂外的,要学会写信,记账,修公园,下煤矿,勘测铁路,帮农民打谷插秧,为市民种牛痘。 当然,还包括教市民认字。 他们的名字,叫“少年义勇队”。 少年义勇队的队歌,今天听来,依然虎虎有生气。 争先复争先,争上山之巅上有金碧之云天,下有锦绣之田园中有五千余年神明华胄之少年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卫此美丽之山川 卢作孚教出了当时中国最新潮的年轻人。 抗战期间,他的民生轮船,负责将四川的军队,经过长江水道运出去,人数,足足有270万人,武器弹药,30多万吨。 电话信号不好的时候,只有靠吼。 吼到最后,肺膜破裂。 别人探望他,谈民生公司的损失,谈他坏掉的健康。 他只说了一个字: 值 在帝国主义和本地企业的竞争之下,重庆日渐繁荣,人口也日益膨胀。 重庆市区开始大规模扩张,城市新陈代谢加速。 发育是需要代价的。 代价的结果是,重庆的一十七座城门,开始被拆。 1927年,朝天门被填,让位于朝天门码头的建造。 1930年,千厮门被拆;1935年,金紫门、储奇门被拆…… 城门消失,代之以码头。 无关古迹是否能得到保护,无关传统是否能得到继承。 就像一个人在长大。 城墙被拆以后,重庆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了。 有历史事实为证—— 重庆大轰炸。 南京沦陷以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其作为陪都,日本侵略者开始疯狂轰炸重庆。 不可思议的是,每炸一次,城市元气都得到了迅速恢复。 城门拆掉了,城市格局改变了。 最明显的,是街道格局的改变。 街道变得更加宽敞,以便房屋着火时能够迅速灭火。 刚开始跑警报时,重庆人个个慌神,以百米冲刺速度冲向防空洞。 后来跑多了,人们习以为常。 于是就将在地上玩的耍的,完完整整搬到地下去。 在防空洞里,休闲打牌,织补聊天,摆龙门阵。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记录下了当时的避难心态: 知道这么多同胞和我同在 我感到坚定和快乐 躲在洞内并不是耻辱 反而是光荣 在黑暗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光 连日本侵略者也感到惆怅。 他们在空中轰炸,却发现一个个炸弹下去,反而炸开了重庆的城市布局。 重庆官员早已规划好了疏散区,一旦轰炸开始,民众可以自行逃到疏散区去。 炸掉了城墙又怎样? 你炸任你炸,只有中国人才有这样的精神头。 正如那一处重庆轰炸后的标语: 愈炸愈强 《城门几丈高》的导演,是徐蓓,地地道道的重庆人。 去年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就是她的作品。 两者都是历史纪录片,但有很大区别。 《西南联大》毕竟年代更近,影像资料更齐全。 《城门几丈高》一半在十九世纪,别说影像,连文字都很少。 怎么拍? 巧的是,徐蓓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法。 很多人称道的拍法,是这样一段。 片中引述立德乐夫人的日记: “在重庆逛街就像被一大群人挟着前行,涌动的行人呐,轿子啊,运货的骡啊驴啊马啊,还有无数的棒棒。凡是能在街上做的事,人们都在街上做。叫卖的小贩呀,修补瓷器的呀,这儿有理发师在剃头,那儿有穿戴整齐的女工匠……” 镜头对准的却是今天的重庆。 你看,一个个无缝对接。 甚至连人都能无缝对接。 仔细看下图,是不是还能发现“黄渤”。 沧海桑田,重庆的面貌当然大不相同。 中国人的习性,却大同小异。 因此当徐蓓问出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底要留下什么?” 她突然发现:“我们以前就是这样的。” 今天的重庆,原来的一十七座城门,只剩下五座。 正如纪录片的英文名“The Wall is Falling Down”,城墙正在倒塌。 原本有防守意义的城门成为鸡肋,它是可以倒掉的,而且早已倒掉几十年。 但,城门只是一个意象。 它不可避免要失去,就像一百年前的川江号子,现在,我们只能够听到断续的录音; 但它也终究会被继承,就像今天在重庆茶馆里还能听到的评书。 我们才想起要追寻历史的记忆。 让旧城楼,成为新的文化icon。 事实上,正如徐蓓所说: “拆城墙也好,拆城门也好,都是从传统步入现代的历史进程,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感伤,当下要做的,是保留城市现存的文化,同时走向未来,拥抱世界。” 曾经,我们建城门,是为求一个安稳。 后来,这座城存放着一个国家风雨飘摇的命运。 而现在,城门变成了我们守护的对象。 变的是历史环境;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决心—— 凡美好的,都该守住。 转自:Sir电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同类网站推荐
- 上一篇: 豆瓣9.6,最让人流口水的男人,他又来了!
- 下一篇: 人人惊叹的 9.5 分综艺,确实「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