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改编很成功,但是我并不觉得意外 |
---|
电影介绍网 • 网站分享 • loading次浏览 • 发布 2020-09-07 • 更新 2020-07-19 |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的烂番茄页面上,有一条媒体评论很有意思。 “在英文版拍出来之前,好好享受这部电影。” 这条评论发表于2012年9月。 当时的《触不可及》不仅在法国本土取得了巨大成功,连续十周登顶票房榜,成为2011年的法国票房冠军。影片的全球票房也超过4亿美元,在北美更是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外语电影。 2012年第3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上,《触不可及》拿到了8项提名,成为商业和艺术两开花的典范。 法国版《触不可及》剧照 再回到那句评论,与其说是“英文版”,再具体一点说,不如说是“好莱坞版”。而影评人让观众好好享受原版电影的潜台词则是,好莱坞翻拍版不值得期待。 实际上,在法国版《触不可及》还未正式上映之前,好莱坞电影公司就已经拿到了电影的翻拍版权。 出乎大家意料的不是好莱坞翻拍了《触不可及》,而是好莱坞版《触不可及》竟然让大家等了这么久——今年年初美版《触不可及》才在北美上映。 另一方面,同样出乎意料的是,翻拍版的《触不可及》用实力证明,它确实值得这份等待。 今天,美版《触不可及》在内地开画。此前,影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超过一亿美元的票房。 卡司变了,故事背景变了,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所能带来的感动与温暖,仍旧一如既往。 影片中,黑人青年戴尔(凯文·哈特 饰)刚刚出狱不久。为了领取失业救济金,他需要制造自己在认真找工作的证据。 阴差阳错中,他就碰上了照顾高位截瘫的白人富商菲利普(布莱恩·科兰斯顿 饰)的工作。 菲利普的助理伊冯(妮可·基德曼 饰)完全不能理解菲利普为什么会选择戴尔来做这份工作,她跟戴尔定下了“三振出局”的规矩。 但在一天天的接触中,背景完全不同的戴尔与菲利普也逐渐被彼此改变,他们的生活都在悄然变化着。 当他们的生活都跳出了既定的轨迹,戴尔与菲利普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毫无疑问的是,美版《触不可及》与法国原版电影拥有同样的核心故事:两个原本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的互相救赎以及他们之间跨越种族、阶级的友情。 电影中,菲利普最初之所以选择戴尔去做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当时失去求生欲望的他认为,戴尔能够按照他“放弃急救”的要求去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戴尔给予他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的尊重。 影片中有一幕,戴尔和菲利普一同去快餐店。点餐时,服务员完全忽略了菲利普的存在,而戴尔却提醒到:你应该问问他想点什么。 而类似的情况,菲利普已经经历了太多。即便是有钱人,菲利普作为残障人士被忽略、被无视的遭遇也并没有被完全扭转。 毫不夸张地说,在失去了行动能力后,菲利普似乎也失去了像普通人一样被尊重、被正视的资格。 在戴尔眼中,菲利普失去的是行动能力。但他还有钱,有品位,有思想,甚至比戴尔这样因为有前科而不被社会与家人接纳的人更加幸运。 大概是因为这种“比惨”,原本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人,也开始惺惺相惜。 菲利普对于戴尔的信任,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而戴尔那种随心随性活在当下的生活理念,也终于让菲利普重新燃起对于生活的希冀。 这个关于互相救赎的故事,放到美国也依然成立。 在保持故事核心不变的同时,美版《触不可及》在故事本土化上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 凯文·哈特饰演的戴尔不再是原版中的外来移民,而是非裔美国人。 无论是作为丈夫、作为父亲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成年人,戴尔的人生无疑都是失败的。 他想要改变,但现实却并没有给他什么改变的机会。前妻与儿子对他的疏远,找工作的种种艰难,几乎将他的改变堵死了。 菲利普给戴尔的机会不只是一份工作,还有难能可贵的谅解。 戴尔第一次去菲利普家中应聘时,顺手偷走了他珍藏的原版书。但菲利普在得知真相后,却宽慰戴尔:人都会犯错的。 在听到菲利普的话之后,戴尔的反应是:可我真的犯过太多错了。 当他开始反思过往的人生,他的改变也开始了。 《触不可及》的故事妙就妙在,菲利普和戴尔这两个角色是平等的,我们也很难通过量化得出,谁对谁的改变更大更多。 这也意味着,布莱恩·科兰斯顿和凯文·哈特的表演也应该是势均力敌的。 因为美剧《绝命毒师》,布莱恩·科兰斯顿被内地影迷昵称为“老白”。 作为艾美奖视帝以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者,“老白”的演技有目共睹。但在接到出演《触不可及》的邀请时,“老白”却犹豫了很久。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法国版《触不可及》中,弗朗索瓦·克鲁塞演得实在太好了。 最后,因为家人的一句话,“老白”还是接下了这个角色。家人告诉“老白”的是:“不管你要不要演,这部电影都是要拍的。” 因为这句话,“老白”终于想明白,如果英文版可以拍得很好,那干嘛不去拍呢? 为了演好电影中的角色,“老白”提前去体验被困在轮椅上的生活。 他自己买了一辆电动轮椅,坐在轮椅上在家里横冲直撞。 当他真的像片中的菲利普一样,只能坐在电动轮椅上,只能动动脑袋,张嘴说话的时候,他也真的感受到了残障人士的那种抑郁和沮丧。 之后,“老白”还跟真正的残障人士共处了很久,去观察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希望与绝望。 对于菲利普这样的残障人士,现实社会将他们统称为“弱势群体”。但看过《触不可及》之后,我们却并不会将菲利普视为弱者。 他的绝望与失落是真实的,但他的幽默、魅力也同样是真实的。 “老白”在演绎这个角色时,显然找到了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可以让观众理解菲利普的不幸,但又不至于沉浸于他的不幸之中以至于忘了他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菲利普的幽默感,他的愤怒,他在追求爱情时的忐忑,他的宽容,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 让“老白”决定出演《触不可及》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戴尔这个角色是凯文·哈特饰演的。 作为喜剧演员出身的凯文·哈特搞笑能够能力毋庸置疑。虽然《触不可及》不乏幽默的段落,但它却并不是一部喜剧。 也就是说,《触不可及》要求凯文·哈特收敛起他喜剧式的夸张表演。 同时,戴尔作为两个主角当中唯一可以自由行动的那个,还肩负着推进电影剧情的任务。凯文·哈特能不能塑造好戴尔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触不可及》能否成功。 巧合的是,在费城长大的凯文·哈特也有一个像戴尔那样频繁进出监狱,不负责任的父亲。 当演员的生活体验与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重合后,我们在《触不可及》看到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凯文·哈特以及他前所未有的表演。 而凯文·哈特与“老白”之间在表演上,恰到好处的化学反应,让这个故事更加生动自然。 《触不可及》中的他们,也再次让我们坚信,好的表演,应该是互相成就的。 再回到文章开头引用的那句影评去看。 任何在影片上映前给出的评价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偏见。但很多时候,“偏见”并非毫无来源。 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许多人对于改编嗤之以鼻的原因就在于,许多改编是真的太不走心了。 同样是改编自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天伦之旅》,2009年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天伦之旅》看得人心有戚戚,而内地版的《一切都好》却拍成了公益广告。 2009版《天伦之旅》剧照(上图)VS《一切都好》剧照(下图) 当然,改编版《天伦之旅》和《触不可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好莱坞翻拍就是万无一失。 只是,从这样成功的翻拍作品中,我们总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对于核心故事的坚持,演员扎实的表演,影片在细节上的本土化处理…… 换句话说,翻拍并不需要被“警惕”,可怕的是就连照葫芦画瓢都画不好的失败。 因为这种失败不仅意味着电影创作对于原创的忽视,也预示着电影创作在许多基础层面上的缺失。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版《触不可及》的成功既不是意外,更不是偶然,而是理所应当。 而我们期待,这样的成功,也能成为华语电影的“理所应当”。 转自:桃桃淘电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同类网站推荐
- 上一篇: 《少年的你》之后,又来一部青春片佳作
- 下一篇: 不到半年就出续集,再一次帅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