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恐怖片我头一回见 |
---|
电影介绍网 • 网站分享 • loading次浏览 • 发布 2020-08-15 • 更新 2020-07-19 |
Sir的心被震颤了一小时。 这句话绝无夸张之嫌。 像是一只手,将你拽进最绝望的现场。 像是一个幽灵,从过去飘来,静静潜伏在你的身后。 这部剧的好。 是好到让你无法呼吸。 《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 HBO五集迷你剧。 几乎抢走自家兄弟剧的一半风头—— 5号《权游》的第四集遭遇口碑滑铁卢,IMDb仅得6.6分。 而隔天释出的《切尔诺贝利》,首集拿到9.3。 有人说它比异鬼大战场面更加震撼和惨烈。 剧名直入主题。 聚焦史诗级灾难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以下内容有部分剧透。 但这也是一部无需回避剧透的剧。 因为历史,早已写下不容修改的剧本。 巨响 1986年的那场爆炸,似乎离我们已经远去。 专家称,消除其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方的辐射自然分化则需几百万年。 来看一组更直观的数据: 400倍: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27万: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50万:参与抢救切尔诺贝利的英雄有50万人; 20亿: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 然而很难想象。 这样一场世纪灾难发生后的5天。 基辅如期举行了劳动节庆典,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无人知晓130公里外的切尔诺贝利发生了什么。 一场“人为”的天灾,其背后森冷的谎言与真相。 本剧如何表现这蚀骨的真实? 开头,就以极具仪式感的死亡切入。 过道带来的纵深感中,镜头推进得就像某种窥探。 也暗示,这是一个被监视的人。 一名事故的见证者,正录下自述。 录完,将磁带包得严实,假意出门倒垃圾,再把磁带塞入隐蔽处。 回到家中,点一支烟,匆忙抽上几口。 地上,是为猫咪提早准备的四天份猫粮。 桌上,洁白手帕上隐约有血迹。 与此同时,时钟滴答作响,伴有绞紧绳索的摩擦声,屏幕内外的弦都在越绷越紧。 随着“砰”的一声巨响。 一切归于死寂…… 开场6分钟,这部剧的主角就死了。 导演说,无需铺垫,无需设置悬念,因为事实已经过于戏剧性了。 讽刺 就像所有灾难发生前惯常的那样。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平静得出奇。 多视角切换下,每一群体都有各自的立场,但基于安逸的无知无觉,将他们卷入了同一个漩涡。 消防员瓦西里,深夜奔赴事故现场救援。 他以为那是一场普通火灾。 同样不明所以的,还有他的同事米沙,无意间捡起地上的“石块”摆弄。 可随后,他刚刚带着手套的那只手,开始溃烂…… 看到这里,Sir浑身一颤。 现实中,据当年的消防车驾驶员格里戈里回忆: 我们在凌晨1:45-1:50时到了那里……看到了散落的石墨屑米沙问:“那是不是石墨?” 我踢开了它,一个消防员捡起来看了一下,说:“这是热的。” 它们有大有小,小的能够拿在手里……我们对辐射了解得不多,即使是在那里工作的也是如此。 剧中米拉抓起的,显然就是反应堆芯强辐核源。 然而这个人间地狱。 正在远处被人们当做美景观赏。 大家只知道,发电站着火了。 在不知情中。 他们被远处绚烂的光柱吸引,发出感叹。 仿佛是一场烟火晚会。 结束后还伴随着纷纷扬扬的灰屑。 落在女孩的银发上,落在孩子们好奇的脸上。 镜头,美极了。 然而他们还不知道,这些尘埃,正是从反应堆中喷薄而出,随着大火被播散到各个角落…… 这是最令人心痛的死亡之美。 谎言 一时间,没有人敢相信发生了什么。 在现场的人好像都被震傻了。 于是开始欺骗自己。 爆炸后,核电站的技术人员,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反应堆堆芯爆炸。 副总工迪亚特洛夫,听后第一反应是自我催眠: 堆芯不可能爆炸 他走出实验室,透过炸碎的玻璃看向外面,分明一地的石墨碎块…… 一个“装睡的人”,又怎会被叫醒? 而一个谎言,接下来总要用无数个谎言来圆。 仪表盘测量显示读数,已是仪表上限,3.6伦琴。他却睁着眼睛说瞎话: Not terrible(不太糟) 他向上头领导汇报。 厂长布卡诺夫最先关心的,不是事故原因和进展,而是自己的“乌纱帽”: 三人开小会,明面上汇报情况,暗地里抢着推卸责任。 副总工隐去爆炸实情,只说是突发火灾。 绝口不提事故具体原因,只说自己按照总工福明的方案执行,才引起屋顶起火。 福明自然拒绝背锅,直指副总工才是直接监督人。 最讽刺的是,当被问到辐射情况,厂长听到3.6伦琴这个读数。 与副总工的反应惊人一致: Not horrifying(不太糟) 3.6伦琴,到底什么概念? RBMK反应堆专家瓦列利(杰瑞德·哈里斯 饰)接到当局电话,当他得知这个读数: 那还挺严重 你们应该撤离 事实上,3.6伦琴的确是很好的情况。 因为随后工作人员又用了一个200伦琴量程的仪器去测量。 结果,爆表了…… 造成恶果的,根本不是集体的失智,而是集体的傲慢,催生出的弥天大谎。 谎言的高潮,是一场紧急会议。 厂长向当地的执行委员们汇报,将事故原因归结为,水箱故障引发的火灾。 厂长一边,各种明示暗示核工业属于机密项目,不能有任何负面流出。 委员会一边,提出已经有呕吐、烧伤案例,建议组织民众安全撤离。 最有发言权的能源局局长发话,终结了对峙。 一个细节。 他问,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真名叫什么。 大家才反应过来,切尔诺贝利只是地名,而核电站的正规叫法应该是—— 弗拉迪米尔·I·列宁核电站。 对。 这是一座有纪律性的核电站。 它首先属于中央,其次才坐落在切尔诺贝利。 所以,是周围的人重要,还是“影响”更重要? 他下达命令—— 我们封锁城市 谁都不许离开 切断电话线 以防消息误传 我们需要防止人民 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 关于此事,当时只出现过一则相关报道。 刊载于《真理报》三版,小标题是: “危险已经过去。” “纸”包住了“火”。 然而。 消息可以封锁,但没人能阻挡核同位素侵袭肆虐。 镇上的空气都在发光,那是粒子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超过了光速,产生核辐射效应。 真相不是用纸写的。 真相 事故到底因何发生,如何进一步施救、追责,将是后续剧集的重头戏。 这时长1小时的第一集,已是开了个好头。 由于前苏联政府担心引起人民恐慌,所以居民们并没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 可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记录下真相。 救援人员一路跑着运送伤员,跑着跑着自己也倒在地上; 一名核电站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同伴顺利进入核反应堆大厅,用身体抵住高辐射的大门,眼见身上伤口大面积绽开。 值班长和技术员为控制灾情扩大,进入总控室手动关闸门,冷却反应堆。 两人暴露在辐射中,一边关着数不尽的阀门,一边聊天。 一个更执拗,坚定地说操作没有问题;一个哭着自责,觉得必然是哪里出了错。 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让人猜测他们平日工作中,少不了拌嘴。 却自愿前来执行“死亡任务”。 他们动作放缓,意识逐渐涣散,皮肤渗出血迹。 可他们手上的动作都没停…… 与此同时,开了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 圆桌会议上,老领导颤颤巍巍地进行完一番伟光正的发言后,下属们纷纷打鸡血式鼓掌。 事故发生后,下达紧急通知,领导的安全被优先考虑。 而真正发光发热的人,在为人所不知的地方,以生命做代价,换取民众的安全。 在本集,最震撼Sir的一个镜头,主角不是无畏的善者,也不是说谎的恶人。 而是在谎言的重重包围下,一个被迫触碰到真相的人。 技术人员迪亚特洛夫带来噩耗,辐射量已达到200伦琴。 可笑总工并不相信,还命令他亲去厂房楼顶,测量数值。 当他目睹,浓重的放射性烟尘从堆芯滚滚升起。 镜头焦灼在他的背影上,短短10秒,看得Sir煎熬。 当他缓缓转过头,脸部皮肤已被辐射灼伤至发红。 这已经是个将死之人了。 镜头掠过灾后废墟、污染下的林地,落在尚有蓝天的远方,对准还未被灾难吞噬的普通人。 蓝天下,戴红领巾的孩童如常放学回家。 突然,一只鸟坠落,略作挣扎后断了气。 不得不联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中描写的场景: 最糟糕也最令人费解的是,一切都那么美!那是最糟的部分,你放眼望去,一切事物都好美。所有人的表情都很疯狂,包括我们的在内,我再也不会看到那种表情了。司机不明白鸟儿为什么不停朝车窗撞来,好像瞎掉一样。那些鸟不是疯了,就是打算自杀。 这里发生的一切,甚至包括补救,都是疯狂的。 同时,死亡也在疯狂蔓延。 片中两次提到金属的味道。一次出自消防员,一次出自核电站技术人员。 那不光是字面意思上的金属味。 血,也是金属味的。 《切尔诺贝利》在说,真相有时不会用纸写下来。 但会用坠落的鸟儿、不毛的土地和人命写下来。 这正如开头所说。 所有谎言在此刻都不会奏效。 它只是在透支未来的代价。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 真正的危险是 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 会再无法分辨真相 到时我们要怎么办 只能抛弃追求真相的希望 而满足于编造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关心英雄是谁 只想知道,该责怪谁 转自:Sir电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同类网站推荐
- 上一篇: 真猛,当年那件惊天大案终于拍出来了
- 下一篇: 虫师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