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第一个金球奖亚裔影后,她做到了 |
---|
电影介绍网 • 网站分享 • loading次浏览 • 发布 2020-09-11 • 更新 2020-07-19 |
奥卡菲娜创造了历史,在刚刚结束的金球奖上她凭借着《别告诉她》获得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她也是首个夺得该奖项的亚裔演员。 美籍华裔演员主演,美籍华裔女导演执导,讲述华人故事,在奥斯卡前哨站的奖项上获奖,《别告诉她》对于国外观众和中国观众来说,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如果带着再看到一部《喜宴》的预期去看《别告诉她》的话,观众可能会失望,相比于前者对中国式隐忍、和谐、爱与理解的诠释,后者显得锋利、解构了很多,所以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有种被冒犯到的感觉。 《别告诉她》 在我看来,《别告诉她》其实是有创新性在的,不同于李安东方看西方的视角,不同于《喜福会》具象转抽象的视角,也不同于《摘金奇缘》的外宾视角,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移民二代对于中美文化的看法。 故事很简单,从小在纽约长大的碧莉在知道奶奶得了癌症之后主张把实情告诉她,这是奶奶的权利,而家中的其他人都不同意,认为隐瞒病情才是一种善意。 从美国回来探望奶奶的碧莉在善意和权利之间摇摆不定,这一趟探亲之旅其实也是她的寻根之旅。 对于我一个北方三线城市长大的人来说,《别告诉她》是很真实的,喜宴、扫墓、饭桌上暗戳戳地争锋相对都曾真实发生过在我的生活中。 那些喧闹与过分热情所营造出来的尴尬感贯穿着全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份尴尬的背后就是真实,也许有那么一点点不体面,但那就是真实生活所带来的触感。 碧莉在纽约与长春之间探寻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两个世界、两种文明体系之间的沟壑。 把本该哀伤的癌症晚期生活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把应当寄托哀思的扫墓转化成一场祈求逝者保佑生者的聚会,饭桌上的争锋相对与生活中的你侬我侬是两套体系互不影响,中国人擅长把悲伤转化成为一种令人更好接受的方式。 与冷静、客观、有秩序等词汇相比,我们的处世之道似乎不那么文明,但谁又能否认这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一种特有的智慧呢? “东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西方人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这句核心台词在影片中是由常年生活在日本的大伯说出来的,导演安排的很巧妙,日本处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中间地带,由他说出这句有总结性意味的台词最合适不过了。 我喜欢《别告诉她》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的平淡无奇,虽然平淡无奇,但那些关于家庭回忆的隐秘情感却都得到了呈现。 碧莉拖着行李箱从美国回到长春,机场出口“过度热情”的黑车司机带着她游走在城市中,永远都在翻修的街道,冬日里散不尽的雾与霾,霓虹灯牌下大声叫卖的小摊贩和饭店门口喊着励志口号的员工们都是北方城市的特色。 这些景象很快就把我代入到了关于家乡的回忆之中,一边嫌弃着它的土与low,一边忍不住地深吸一口那干冷的空气感叹“终于到家了”。 这就像很多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批评一样,他们觉得这是华裔导演在向国外观众展现我们的暗面,我却觉得正是这些暗面才组成了我们的生活本身,想逃离却忍不住亲近,这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剔除了这部分,那才会变得空洞乏味。 除了符号性的表达之外,其实电影在隐喻表达上呈现的也还不错,纽约家中的一只鸟与长春家里院中的一群鸟首尾呼应,一只落单、一群齐飞,如果导演只是用多和少的意向来表达距离上的疏离感其实有点落俗,但幸好她借此来描绘了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感,那不仅代表着纽约到长春的距离,其实更代表着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当然,本片也有不少段落有生硬刻板的嫌疑。 比如酒店里开房赤膊打麻将的中年大哥们,以及与碧莉对视的浓妆艳抹的小姐,直到这一段我才意识到,导演是成长于美国的华裔,审视中国社会的同时有猎奇的嫌疑。 除此之外,只有奶奶、碧莉、碧莉父母几人的台词和演技在线,家中其他人都被呈现地面目模糊和几近失语,辅以导演时不时出现的情感渲染镜头,会令整部电影的真实性被大幅度削减,电影越想煽情,我就越是哭不出来。 当真实的人情世故被镜头所呈现出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正可能都是沉默吧,我能看出导演在几处地方使劲的痕迹,却缺少了点润物细无声的能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故事与这样的班底能在金球奖上有所斩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有烟火气的中国家庭片再次受到认可,值得被赞美。 转自:电影幕后故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