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纪录片《大三儿》上映的日子。

这样的电影,虽然不如主流院线的商业大片那么热闹,但还是希望,它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特别是你在看完之后,会发现这部影片,说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坦白讲,在看《大三儿》之前,并不太清楚电影讲的是什么。直到看到第一个镜头,大三儿走下公交车的那一幕,才对这部影片有了些大概的概念。

大三儿是个患有侏儒症的普通人,他生活在内蒙古赤峰,本名叫做叶云,因为在家排行老三,而且头看起来比较大,所以大家习惯叫他“大三儿”。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大三儿和父亲

大三儿的生活,不算幸运,他的两个哥哥因为车祸相继去世,母亲后来也离开了人世。如今,他在铜业公司做着保洁的工作,一个月拿着不到两千块的收入,和八十多岁的父亲相依为命。

电影记录着大三儿生活的细碎日常,而在中段过后,画风陡然一转,开始讲述大三儿和友人自驾进藏的旅途。大三儿一直想着可以去看看西藏,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了好几年,而趁着拍纪录片的机会,剧组和大三儿的朋友阿皮,一起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阿皮、大三儿和导演佟晟嘉在布达拉宫前合影

本质上,大三儿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不存在任何潜藏的技能,没经历过所谓的传奇人生,也无法让人看到什么值得拿来大写特写的伟大之处,讲述这类人物的纪录片,还是比较少见的。

所以影片早在今年北影节展映过后,就有人指出:“它填补了中国纪录片小人物传记的空白”,通过一个普通人一段平凡的人生,提炼出了关于生活本质的解读。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对于大三儿,我们透过电影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形象。

他是一个被摘掉标签的人物。镜头一直把他当做普通人一样去看待,没有从他特殊的身形,或者生活的艰苦不易等等猎奇的角度切入,而是以平视的姿态,通过真实的日常细节,勾勒出大三儿丰富的性格。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电影里的大三儿乐观、幽默,信守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做人准则,同时,镜头也细微地捕捉到他囿于现实的某种焦灼:

他会固定买同一串号码的彩票,想着哪一天没准能够中个五百万改变下命运;他时不时独自从老家跑到北京玩两天,心里有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抱负和理想;他会没事翻翻朋友圈,点开小视频看看屏幕上的美女解解闷;他在工厂里闷头工作,日复一日地发挥着一颗小零件的功能。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大三儿的生活,与其他普通人的日常,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而他的焦灼,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电影总是出现一段内容相同的长镜头,大三儿在工厂长长的走廊或楼梯上,耐心地拖着地。从头到尾,镜头架在远处静静地看着大三儿熟练且沉默地完成这一项工作。这个画面,让人想到了不断将石头推向山顶的西西弗斯。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它构成了对人生的一种比喻:生活就是在这样反反复复中不断前进的,看上去无聊冗长,似乎没有尽头,也没有答案。而这种比喻,不仅是针对大三儿,也是每个人的人生。

在某种程度上,审视大三儿的过程,就是审视自己的过程,这部电影给忙着生活的人们一个可以抽离出自我日常的机会,看清自己的样子,思索自己的生活意义。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尽管《大三儿》的主角是个看上去毫无亮点和故事的普通人,但这部电影却异常的“好看”。这一方面在于它充满生活意趣的真实细节,一方面也有赖于后半段进藏之旅的种种“设计”。

影片后段从大三儿进藏开始,画风从普通纪录片转向了公路电影。

在出发之前,影片就提到了旅程给大三儿带来的考验和障碍,比如他能不能适应高反,会不会在中途出现危险,如何告知年迈父亲实情等等,这些在后期也逐渐演化成为悬念,随着大三儿的旅途,时不时地拉扯着人们那根紧张的神经。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和大部分公路片一样,《大三儿》也借由旅途,设定了明确的目的。导演佟晟嘉在后来的拍摄花絮中也提到,自驾进藏一是帮大三儿完成内心的愿望,让他在逼仄单调的生活中感受一些不一样的风景,另一个是想通过这段朝圣的路途,让他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生的救赎。但直到最后,这些事前“安排好”的预设,并没有实现。

在最后一站珠峰大本营,导演半夜用摄像机对着精神亢奋的大三儿,和他完成了一段对话:

”人家都说来净化心灵,你净化了吗?”

“我啊,我心灵不纯洁吗?我今天想这个问题,我挺纯洁的。”

“你凭啥说你心灵纯结啊?”

“我不祸害人。”

大三儿在画面中,显得单纯而真挚。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这段回答没有达到预想中的主题升华,也打破了这段波折重重的旅途旨在拔高立意的效果。收到这份答案的导演,原以为整个旅程,甚至整部电影都白折腾了,一度很沮丧。但他没想到,这却成为整部电影最动人的一句话。

的确,朴实的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需要升华的日常,和需要救赎的人生。在旅程结束后,大三儿回到家乡过起了以前的生活,仿佛西藏从来没在他生命中经过过,故事就像每一个近似复制的普通日子,实现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导演说,大三儿“是站在终点往回看”,而在旅途末尾的这句话中,我们才能理解这句评价的含义。原来,大三儿才是活得最明白的那个人,他知道,所谓净化心灵的旅途并不能改变生活周而复始的重复与焦灼,而那才是人生最终极的本质。

所以,大三儿身上最可贵的,不是他坚持进藏的勇气和角色,而是对于冗长单调且披满荆棘的人生,报以的热情与释然。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罗曼·罗兰那句被引用烂的名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大三儿,就是这样一个散发着英雄主义气息的小人物。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大三儿》这部关于普通人的纪录片,制作耗时4年之久,每天拍摄15小时,累积素材多达500小时。

用导演佟晟嘉的话说,这是“陪伴式的、枯竭式的拍摄和采访”。也因为对大三儿生活密不透风的渗透,影片才会树立起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导演在此前的采访中曾经细化了拍摄的过程,“从早上一起床就开始跟,在你还睡着的时候我们就开拍了。你睁眼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们。最开始花个一周到十天的时间,你就能适应了。我们会一直存在,就像个台灯、就像个桌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被拍摄者忘掉我们。”

最终,他们被习惯性地当成空气之后,才能拍摄出可以被用在影片里的自然、真实的素材。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当然,这种记录方式也意味着幕后主创们超负荷的付出。

大三儿上公交车的一个简单镜头,导演和摄影师们就拍了好几天。有次,他们把大三儿拍得不耐烦了,大三儿背过身咕哝着抱怨了几句,工作人员在耳麦里听到了传过来的话,也只是相视笑笑,第二天继续折腾。

最终,影片中呈现的很多细节,也成为了一种叙事手段,它们描绘出了大三儿以及他的家庭、工作等等方面的如实面目。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另一方面,《大三儿》相比其他纪录片,似乎额外强调“故事性”。从记录的方向到剪辑的形式,都带有一定的预设性。

导演自己也说过,对于一些细节性的素材,那些结构里的“小螺丝”,都是特别算计着往影片里放的,“可能有一百个螺丝,那最后就一定是一百个,不会是九十九个”。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大三儿和导演佟晟嘉

这些带有“设计感”的编排,在本质上并不影响影片的记录性质。毕竟任何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想法,无论是疑问式的思考,还是结论式的心得,它们都代表着观点的输出。而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的客观。

至于电影《大三儿》想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可以通过导演的一段话来理解:

“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一个努力对自己生活抱有希望的人,为什么不表扬他?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如果那些带有标签的生命值得被歌颂,或者说他们值得被分享的话,那我觉得像大三儿这样的生命个体在今天就更值得被表扬。”

喜欢这部小人纪录片,他让人活得明白

最后,还是想强调一下,《大三儿》这部电影正式上映了,希望大家能够去看看这部电影,说不定认识大三儿之后,你能把每一天活得更明白呢?

转自:桃桃淘电影

标签: none

暂无人评论

添加新评论

注册 登录

最新回复